oɐɥɐɯᴉ 评论文字 失去阵地
当年喊你让偶当管理猿,你看不上偶……(此处鼻孔挖穿)
当年喊你让偶当管理猿,你看不上偶……(此处鼻孔挖穿)
T T
呵呵呵呵。同感。
回复紫墨轩:拿相机对着拍才勇气
看的我很累,摄影到底为何物?但似乎这种表现手法很盛行,似乎就shi叫艺术的那个东西
那还真是勇气可嘉哎,佩服
不是诶,我是直接对着拍的。反正是手机嘛,车上90%的人都在玩手机,没人发现的
回复Shone:对呀,社会学O(∩_∩)O哈哈~
车厢里的是盲拍吧
80年代末文艺青年,这种装束称以宫墙的红很出味道
回复人间何处:布丢是戏称啦,不觉得丢字很萌么?他的理论确实不是反结构的,只是惯习和场域两个概念很强调语境的重要性,所以好用。感觉你对施特劳斯情有独钟啊,我读本科的时候也蛮喜欢的,后来觉得他的书实在太多太大,就只草草地看了忧郁的热带和结构主义人类学。你是读什么专业的?社会学么?还是文化研究?
回复Shone:国内的翻译是:布迪厄,惯习(habitus)可能是结构的一种吧,但是布迪厄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或者台湾香港叫列维史陀的弟子~所以布迪厄的理论结构还是没有太多的反结构的~最多也就是提出一个符号暴力而已~哈哈,可能国内翻译有限,误解也有可能,笑谈之且听之,君自定夺之,可惜图虫没表情可发~O(∩_∩)O哈哈~
回复人间何处:我也打错字了,是“解构”不是“结构”
回复人间何处:是的,德里达结构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用回他法国老乡布丢的说法,就是habitus了。比起那几个德国汉纸,或者法国佬的东西更好读一些。当然这是个人感受而已。
回复KingsleyXu:我其实不大喜欢用虚无主义这个词。“图像的虚无主义”这个提法没怎么见过,所以讨论照片的时候有所担忧。其实我所表达的“个体的建构”,基于个人视野下的新结构,只是虚无主义的另一种表达吧,或者说虚无主义是这条路的终点(但无法验证),只能说是未达虚无的虚无主义吧
回复麦小妞:打错字了,⊙﹏⊙b汗,主体间性~
回复麦小妞: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德里达试图解构的并非所有人一切事物的内含,而是在整个社会生活里面包围着我们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察觉的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会在个人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并非个人的一切都是有解构价值的。因此所谓的结构与解构并非单纯是个人的作为,而是社会整体的怒意与反抗。至于个体理解的问题又是主题间性的问题了,建议看看舒茨、柏格森和胡塞尔的著作
回复KingsleyXu:嗯所以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转向是寻求情绪的表达,毕竟无论如何,个体自我情绪以及情绪之间的通感才是重要的~在人情感交流的基础上,结构与解构的问题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解构后最大的问题不是形成新的结构,而是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
回复麦小妞:不需要把理解看成目的,“不理解”也是一种反馈,甚至与水平什么的并无关系。重要的是能够引起思考,有所交流,这就足够了
嗯 看完觉得很有趣于是问个比较低级的问题
假如你一直进行下去 你的影像能够轻易地解构.
那么我不能以我的经验来观看的情况下,我应该怎么理解你的影像呢?
其实那个问题之前.我的现在的问题是,我水平还很低
也许你还没有到达你心中的理想状态,但是我试图寻找你图像之间的联系
但是找不到的情况下 就理解不了了.
回复暴走莫扎特:没错,你说得对,这就是我的顾虑。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好玩,到后来就越发觉得难进行下去了,所以得停下来好好想想了
我觉着吧,这样解构下去,会变成纯哲学游戏的,哈哈。已经和摄影没关系了,照片只是一个“文本”了。人的脑子里,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观念,意识形态。解构,也无非是摆脱了一种叙述方式,同时建立另一种来替代。这个也是解构学派的悖论,彻底解构的同时,意味着新的结构会诞生。
回复Shone:消解形式 破除关联 将事物悬置追寻不由人意志转移的本质。把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打碎,这是我的理解.. 不过问题还是那个 破除既定映射形成的新映射同样可以被归类/拆解/逆向还原 这又怎么办呢。如果实在是杂讯一样无法识别的意识流 那又如何在他者那里形成形象呢。我们认知事物其实就是依靠的映射以后的简单概括... 打碎之后 有些人不解 有些人陷入新的简单概括
回复人间何处:没事的,已经难得有个地方可以聊点有趣的东西了,藏起来可惜了
回复Shone:嗯,好吧,主要我一直是水军,从没发过图博~所以不太好意思和大家交流
希望能进一步交流,别匿名嘛!
不知道楼主要寻找的本质能不能找到?这是整个社会都在寻找的东西~
结构与解构其实是伴生的~像列维斯特劳斯等结构主义的大师们所寻求的脑海里的思维图式在照片中总会有所反映,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将这些都放弃的时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至于德里达,一直有种亲近不起来的感觉,一幅照片:法国国旗下的一位黑人军人正在行军礼,在德里达的解读里有了多重的意涵,能指、所指等等。如果我们现代社会的对文化霸权的反对是建立在打破所有的意义对应的关系的基础上,多少有点矫枉过正的感觉。
回复Shone:由主观出发始终围绕主观服从主观一切的一切都以主观。我们创造了图像图像有反过来侵略着我们。哈哈。
回复陈梦立-香菜:这个其实比较好理解。举个例子吧,大多数的看法应该是“照片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停留在比较机械的阶段,比如说拍摄“老少边穷”对应的象征意义有:人文、纪实、环境、发展、不平等、国家、社区、边缘......我们很容易把具体的在当时某个moment下拍摄到的东西跟脑海中已存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然后一张“有思想”的照片就产生了。这虽然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已经比为了打炮而拍妹要“有意义”了,可是我认为还有深究的理由。因为“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如果把拍摄对象和它背后的象征意义一一对应,那么一种新的文化霸权就容易产生(比如说那些苦大仇深的西藏影像)。所以,通过解构的方式,把照片当成文本分析,破除它本身带有的结构中心,我认为是有意义的。我现在比较感觉困难的是,在解构的同时,我所运用的方法是恰当的么?我自己也没办法摆脱像刚才所说的,那种拍摄中机械化的对应方式。所以我所解构一座城市及其某些现象的过程,也许只是在建构另外一种结构而已。但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我无法在自己已知的经验上去解构,那么我又该从何入手呢?所以到最后可能我玩儿不下去了,就成了《XX与消费》。至于XX是什么,在有了思考的过程以后可能就是XX本身,已经无需要语言概念上的定义了。
还有,想听下你怎么解读 "相当于对这些事物存在于“彼时彼地”提出疑问"
回复陈梦立-香菜:严格说来解构(deconstructuralism)是德里达提出的概念,用以反对宏达的现代性结构。它多用于文本分析,探寻某个事物在特定的历史、现实环境下可被解读的多重本质。格物致知则是“穷推事物之理,欲其极处而无不到也。” 它比解构少了一层对现代性的反抗性。它们两者对于事物的本质都有一种执着,认为事物的本质最终是可以被认知的。格物致知的理归根结底是一种与道德系统相连的宇宙观,而解构则是文本分析的理论。这里是把照片也看成一种文本,解构照片中的事物,相当于对这些事物存在于“彼时彼地”提出疑问。大概就是这么个样纸,嗯。
你说解构是个什么东西?跟东方所说的格物有什么点联系么?
8错,赞一个
回复skyzipper:跟小妞講啊,跟偶講有何用。關鍵時候不能掉鍊子。
回复oɐɥɐɯᴉ:包邮,走顺丰,已经有人定了俩肾
回复麦小妞:現在變得更帥了,欲購從速了!
回复炒肉:我还是认识猫咪的。。。。
回复陈梦立-香菜:猫咪:)
回复炒肉:换头了像
猛料
回复麦小妞:那是20年前咯,现在变形啦
我以为楼主现在就是这个年纪...
回复skyzipper::)
回复炒肉:哈哈 是呢啊
回复skyzipper:真很帅很酷。那年头儿,不这样儿发型打扮才叫一土爆哦。
回复炒肉:21岁时的照片,觉着土爆了
好帅!赞一个。
回复Shone:对
wanimal是之前拍人體那個wanimal麼?